红色教育基地-华北明珠:白洋淀
抗日战争时期,在碧波荡漾、风光旖旎的白洋淀上,有一支神出鬼没、来无影去无踪的“淀上神兵”:他们时而隐蔽在田田荷叶下伺机而动,截断敌人的水上运输线;时而化装成渔民,用妙计巧端敌人岗楼,拔掉敌人据点;时而如一把直插敌人心脏的利刃,惩处汉奸,为民除害……
这支骁勇的水上游击队,便是人称“水上飞将军”的雁翎队。从1939年成立,到1945年配合主力部队解放新安城,这支队伍利用水上优势,与敌人交战70余次,仅牺牲8人,却击毙、俘获日伪军近千人,缴获大量军火和军用物资。
如今,白洋淀早已恢复了曾经的平静,但英雄的雁翎队却是这片英雄土地上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在中国抗战史上,英雄的雁翎队用自己的青春、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民族赞歌,与此同时,雁翎队的传奇故事也成就了一批以抗战为题材的优秀文学和影像作品。
提到记述雁翎队的优秀文学作品,首先要说的便是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先生的著名短篇小说《荷花淀》,小说刻画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白洋淀农村妇女形象,向我们展现了以雁翎队为代表的冀中军民英勇抗战意识的觉醒和团结一心抗击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美如画卷的白洋淀和顽强乐观的雁翎队,赋予了文章清新、明快的写作风格,使孙犁的小说具有了“诗体小说”的美誉,同时,这篇小说还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开山之作。
在记述雁翎队的作品中,人们耳熟能详的还有徐光耀在1958年创作的文学经典《小兵张嘎》。小兵张嘎是以雁翎队队员为原型进行的艺术创作,随着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版《小兵张嘎》的推出,那个嘎头嘎脑的嘎小子形象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成为深藏于几代人记忆的经典抗战人物形象。
此外,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穆青的《雁翎队》,李永鸿的《红菱传》等作品,都塑造了雁翎队队员的英雄形象,反映了白洋淀人民火热的斗争状态。
这些著名作家不约而同地将小说的背景设定在白洋淀,并不是偶然的灵感,而是历史的必然。
就像抗战岁月中荷花依旧绽放在硝烟阵阵的白洋淀里,在战争的残酷和沉重之中,那些头顶荷叶、潜伏在茫茫芦苇荡中随时准备出击的雁翎队队员,赋予了文学作品一种特殊的质感,使作品中洋溢着抒情的美感和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同时,这种美与恶的对比,也更加揭示了日寇的凶残和抗日军民的可敬可爱,并在无形中为文学作品增添了更加深刻的内涵。